區塊鏈因資訊透明公開及不可竄改性形塑的特性引人注目(雖然我覺得是比特幣的高風險高報酬),但最能代表區塊練鏈這個技術的仍然是「分散式帳本」。分散式帳本是建立在雲段計算及共識演算法(Raft、PBFT),而核心的概念又是何者呢? 就是去中心化這個想法。中心化與去中心化就像是天坪的兩端,因保護隱私的意識日漸抬頭,人們可能會害怕如果中央機構受到攻擊,網路會癱瘓,資料被不人士竊取。
中心化的組織如政府、銀行、學校、大企業,以政府來說,在COVID-19開始大流行之前我們部會知道,政府可以追蹤到你每日的路線,去過的餐廳,看過的電影,甚至電影旁邊是坐誰,想想如果是付現買電影票的話,政府又是如何知道我們坐在什麼位置呢? 中心化機構其實可以讓整個系統更有效率運作,如COVID-19期間就是防疫,FaceBook透過演算法提供人們有興趣的話題,銀行幫助大家進行交易等等許多種種益處,那為什麼我們要去中心化呢? 無非要回到這兩個字「信任」。如果銀行系統crash掉,是否所有個資與交易紀錄就有危險,甚至連領錢都有困難,如果銀行想降低利率、提高交易手續費,我們也只能默默接受,一切以中心化機構說的算。
那我們不信任中心化,又準備迎接去中心的未來了嗎? 那也未必,去中心化甚至會面臨比中心化更多的風險,第一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地址、私鑰負責,這可不是銀行有專人服務,忘記密碼透過層層手續仍可找回來,如果丟掉私鑰就無法使用自己的錢包。再說個嚴重一點,如果將資產的擁有權上鏈,但私鑰弄丟了,可能一輩子的努力沒了。第二,既然交易是匿名性,有心人士如要用此技術進行非法交易,基本上也很難被抓到。我們去了中心,代表沒人有能力去做到復原或是懲罰的機制,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找到平衡點、適用產業,將成為下個重要的課題。在分散式系統理,有個CAP定理,分別是Consistency、Availability、Partition tolerance,而區塊鏈領域也有自己的Triangular dilemma ,在安全效能與去中心化之間,最多只能滿足兩種特性,以下方條列式介紹
- Security : 安全問題可能來自隱私保護、共識算法、51%攻擊,每個都需要不同的技術來應對,如要創立一個保險的智能合約,在如何觸發智能合約的條件中,使用同態加密(Homomorphic Encryption)來處理密文,即連進行加密的工程師也無法取得真實的資訊,但就必須付出很高的時間與儲存成本,簡單來說,加密過程複雜,節點跟節點互動性質也會降低而造成效能降低。
- Decentralization : 當我們想要去中心化程度越高,就必須等到區塊鏈網絡上每個節點都達到共識,就向班上要表決要去哪戶外教學時,越多聲音就越難有共識,可能會很安全,但Scalability自然級低,還需注意上文提到的懲罰、復原等管理問題,因此如要進行去中心化、多重簽名、私鑰託管解決方案、鏈外鏈上數據連結的可信度(Oracle machine)等風險控管專業,將可能形成未來趨勢。
- Scalability : 其實大家都知道區塊鏈要廣泛應用,有一大困難即其效能過低,比特幣為7TPS,以太坊15TPS,都遠遠不及現有的中心化組織,想想如果每秒只能執行七筆交易的話,銀行還能作業嗎?要提高效能最快的方式是增加算力,使出塊速度增加,奇妙的是大家為了使算力極大化,會形成礦池,最後成為少數幾個人在玩的遊戲,降低去中心化的程度,因此才有人想到可以改變共識算法,將傳統的PoW改成PoS。